楊立華著《中國哲學十五講》出書暨序找九宮格共享空間文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9e83ca77e786.55292947.

楊立華著《中國哲學十五講》出書暨序文

 

 

 

書名:《中國哲學十五講》

作者:楊立華

出書社:北京年夜學出書社

出書時間:2019年03月

 

【內容簡介1對1教學

 

《中國哲學十五講》選擇中國現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,對他們的哲學體系做了整體性的闡發和提醒。作者從每一位哲學家的最基礎問題出發,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,呈現出其思惟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。作者對中國現代哲學問題、哲學家的思惟路徑的深刻發掘,以及對隱躲在基礎哲學洞見背后的思慮和論證過程的強調,對于我們明天懂得中國現代哲學是極具啟發舞蹈教室的。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 

楊立華,哲學博士,現任北京年夜學哲學系傳授、博士生導師。重要研討領域是中國哲學史、儒學、道家與道教,近年來重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討。出書專著有:《一本與生生:舞蹈場地理一元論綱要》(三聯書店,2018年)、《宋明理學十五講》(北瑜伽教室京年夜學出書社,2015年)、《中國儒學史(宋元卷)》(合著,北京年夜學出書社,2012年)教學、《郭象〈莊子注〉研討》(北京年夜學出書社,2010年)、《氣本與神化:張載哲學述論》(北個人空間京年夜學出書社,2008年)和《匿名的拼接:內丹觀念聚會場地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》(北京年夜學出書社,2002年),譯著五部:《王弼〈老子注〉研討》《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》《宋代思惟史論》《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惟》《帝國的話語政治》等,發表學術論文近五十篇。

 

目錄

聚會場地 

“名家通識講座書系”總序

本書系編審委員會

 

第一講 性與天道:孔子的哲學

一 關于《論語》

二 “不成得而聞”

私密空間 “性附近也”

四 說和樂

五 通向幸福的途徑

六 立與達

七 論仁

八 天何言哉

 

第二講 以無為用:《老子》的哲學

一 從《老子》第一章個人空間說起

二 有講座場地生于無

三 無之以為用

四 企者不立

五 無為

 

第三講 盡心知性:孟子的哲學

一 心之官則思

二 盡心知性

三 性善

四 知言

五 養氣

六 暴政

 

第四講 真知之路:莊子的哲學

一 莊子哲學的關鍵詞:知

二 知的分歧層次

三 長短

四 以明與因是

五 知共享會議室與我

六 不知

七 齊物

八 “為是不消而寓諸庸”

九 真知與無待

 

第五講 有無之辨:王弼的哲學

一 解釋學原則

二 言意之辨

三 本體論衝破

四 王弼的政治哲學

 

第六講 天然之理:嵇康的哲學

一 天然之理

二 釋私

三 養生

四 難宅無吉兇攝生論

五 聲無哀樂

 

第七講 性分天然:郭象的哲學

一 關于郭象《莊子注》

二 郭象的本體論

三 郭象的政治思惟

 

第八講 太極誠體:周敦頤的哲學

一 形而上學

二 治教與修身

 

第九講 瑜伽教室易兼體用:邵雍的哲學

一 觀物

二 體用

三 體以四立

四 用因三盡

 

第十講 自立吾理:程顥的哲學

一 對釋教的批評

二 道教學學話語的建構

三 天理

四 生之謂性

五 以覺言仁

六 定性

 

第十一講 一物兩體:張載的哲學

一 虛與氣

二 形與象

三 參兩

四 神化

五 感

六 人道論

七 性與心

 

第十二講 形上定體:程頤的哲學

一 形上形下

二 體用一源

三 生生之理

四 道無無對

五 公與仁

六 人道論

七 主敬

八 格物致知

 

第十三講 理氣動靜:朱子的哲學

一 體用

二 太極

三 小樹屋理與氣

四 心性論

五 涵養

六 致知

 

第十四講 自作主宰:陸九淵的哲學

一 本意天良

二 心即理

三 整理身心,自作主瑜伽教室

四 格物與靜坐

五 義利之辨

 

第十五講 心外無理:王陽明的哲學

一 心外無理

二 心外無物

三 格物

四 知行合一

五 致知己

 

共享空間

 

哲學家總有其無舞蹈場地法超出的時代性。通過提醒哲學家的時代關交流切與其思惟的關聯,從而賦予哲學思惟以歷史的具體性,是思惟史研討的一個主要的部門。但假如是以忽視了哲學思慮的廣泛意義和價值,歷史的具體性就成了完整意義上的過往的遺存。歷史的遺物最多只是當代的鏡鑒——一種無益的提示,而不克不及成教學場地為塑造明天的精力世界的真實氣力。哲學史的任務若何才幹更具當代性,若何讓偉年夜的前賢們成為我們的同時代人,對我而言,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。

 

這本小書只是對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哲學家的哲學體系的闡釋,而不是通史意義上的哲學史寫作。在代表性的選擇上,明顯有個人興趣的痕跡。提醒每一位哲學家的最基礎問題,呈顯其思惟展開的脈絡和結構,明確其概念內涵以及具體的問題指涉,是本書各章的著力地點。問題的本源性、解決問題的路徑的典範性以及具體展開中思理的廣泛性,使得這些已經“過往了”的思惟能保有恒久的生機。思惟的具體性同時就意味著廣泛性。從時代的歷史細節中波折地生長出來的廣泛之思,總能戰勝“客觀”歷史的內在性,獲得更為鮮活的當代品德。而只要通過經典文本的深細解讀,才有能夠在思的途徑上與曾經的偉年夜心靈相遇。

 

本書是我多年來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階段性總結。以歷年的講稿、課堂錄音的收拾稿為基礎,統一了行文風格和論述結構,并對關鍵問題做了更為深刻和明確的闡發。將每一概念、命題的內涵清楚地表述出來,戰勝分歧水平的語焉不詳或含混其辭,既是我一向以來的尋求,也是寫作中始終貫徹的自覺。

 

在本書的成書過程中,佟悵然同學對近幾年課堂錄音的收拾給了我極年夜的幫助,在此特致感謝。同時也要感謝“凱風公益基金會”對我的任務的支撐。對我而言,“共享會議室凱風學者”既是鼓勵,也是敦促。

 共享會議室

2000年春季學期,我為北年夜哲學系98級學生講授“中國哲學史”。那時候文人氣重,常掉眠,黑夜中會有些詩樣的文字在面前紛亂。結課的當晚,按例睡不著,次陸象山《鵝湖詩》韻,撰七言近體一首:

 

道崇天然德崇欽,

竹林伊洛兩關心;

每尋嵇阮狷狂跡,

更慕程朱德業岑;

無意埃塵紛升降,

有心名相任浮沉;

惟期暗夜承薪交流火,

不因菲薄忘古今。

 

詩自己無足觀。但多年過往,當時的志趣竟還在那里。二十年的歲月,并沒有改變什么。于是,我心底里多了份堅實的喜悅。

 

2018年9月13日

 

 

責任編輯:近復

@font-face{font-family:”T舞蹈場地imes New Roman”;}@font-face{fo瑜伽場地nt-family:”宋體”;}@font-fa教學場地ce{font-family:”Calibri”;}p.MsoNormal{mso-style-name:註釋;mso-style-parent:””;margin:0pt;margin-bottom:.0001p家教t;mso-pagination:none;text-align:justify;text-justify:inter-ideograph;font-family:Calibri;mso-fareast-font-family家教:宋體;mso-bidi-font-family:’Times New Roman’;font-size:10.5000pt;mso-font-kerning:1.0000pt;}span.msoIns{mso-style-type:export-only;mso-style-name:””;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講座場地;text-underline:single;color:blue;}span.msoDel{mso-style-t1對1教學ype:export-only;mso-style-name:””;text-decoration:line-through;color:red;}@page{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header:no;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footer:no;}@page Section0{margin-top:72.0000pt;margin-bottom:72.0000pt;margin-left:90.0000pt;margin-right:90.0000pt;size:595.3000pt 841.9000pt;layout-gri交流d:15.6000pt;}div.Section0{page:Section0;}

 

TC:9spacepos273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